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綜合、細致、復雜的系統工程,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。近年來,杭州市臨平區以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”為宗旨,瞄準民生痛點、難點,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區政府重要民生實事工程,秉持“綜合改一次、一次改徹底”原則,建立“區級統籌、街道實施、居民自治”推進機制,全力打造老舊小區改造精品工程、樣板工程。截至目前,全區累計完成老舊小區綜合提升改造52個,總建筑面積約100萬方,總投資約8億元,累計改造房屋400余幢,惠及住戶1萬余戶。
堅持黨建統領,打通共建共享全鏈條
紅色引領,凝聚力量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舊改工作中的戰斗堡壘作用,每個舊改項目成立由社區、業委會、業主代表、設計、施工、監理等單位黨員組成的臨時黨支部,全體黨員下沉一線,充當政策宣傳員、社情民意調查員、溝通協調聯絡員、排憂解難服務員,有效化解施工擾民、電梯加裝等各類矛盾糾紛800余起,為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順利推進“保駕護航”。
問需于民,對癥開方。聚焦民情民意,由黨員牽頭創新建立“小區圓桌會”等民主議事機制,采用“點菜單”形式廣泛征詢小區居民的需求與意見,及時發現改造過程中居民關注的重點、難點和熱點問題,深入解決“小區改不改、改什么、怎么改”等問題,確保改造工作既精準又惠民。
聯合監督,打造精品。項目推進過程中,由社區牽頭,組建由轄區內黨員代表、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、業主代表等組成的監督小組,對工程進行全過程監督,嚴把項目質量關、安全關、進度關,打造老舊小區改造精品工程、樣板工程、放心工程。
實施集成改造,打造幸福民生綜合體
綜合改造,系統集成推進。堅持“綜合改一次、一次改徹底”的原則,系統集成無違建創建、污水零直排等專項工作,梳理整合“必選+可選”的改造內容指引,全面實施立面整治、管網更新、消防提升、文化植入、“飛線”整治、物業改善等必選內容,按需推動電梯加裝、充電樁設置、無障礙設施和適老化改造等選改內容,全面系統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。
優化利用,拓展服務空間。通過拆除違建、老舊儲藏室,改造廢舊功能性用房,新建鄰里中心等方式,拓展小區公共活動空間。累計拆除老舊儲藏室約1900間,建筑面積7000余方,為加裝電梯、建設停車泊位提供空間。如河畔新村等4個小區在改造中深挖閑置用地,建設集文化展示、黨群服務、居民服務為一體的中央花園式鄰里中心。
成片推動,聯創未來社區。堅持系統謀劃,統籌兼顧,協同聯動,將未來社區“三化九場景”融入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,在設計階段開展社區層級的公共服務設施調查,聚焦“一老一小”重點人群,多渠道挖掘空間,科學布局功能區域,補足公共服務短板,實現老舊小區改造和未來社區創建“三同步”,即同步謀劃、同步推進、同步完成。如梅堰小區結合老舊小區改造,挖掘空間、推動養老、幼托等場景落地,已于2022年成功創建省級未來社區,并入選浙江省第二批共同富?,F代化基本單元“一老一小”服務場景名單。
優化管理運營,擘畫共同富裕新圖景
多方參與,構建治理網絡。建立“街道+社區+小區”三級黨組織聯動機制,通過“支部引領、黨員擔當、群眾參與、小區自治”的治理思路,形成共建共管、共治共享的長效機制。充分吸納沿街商鋪、轄區企業、居民等力量組成志愿服務隊,參與垃圾分類、樓道安全等治理工作;引入專業物業團隊,建立“低收費、廣覆蓋、有減免”的物業管理模式。
統籌運營,落實長效運維。結合未來社區創建,推動綜合運營與專項運營相結合,由綜合運營單位對社區進行統籌規劃開發,在此基礎上做好幼托、養老、物業管理等專項運營服務工作。探索老舊小區從純公益到普惠、微經營的運營模式,如以老年食堂為載體,植入小型菜場等個性化便民服務,逐步增強社區可持續市場化運營能力。
多措并舉,引導居民自治。組織業主制定“社區公約”,把公約條款鐫刻在小區公共空間顯著位置,如將不得私自新裝?;\、不得違章搭建等內容納入其中,讓小區居民相互監督、自覺遵守,切實保障小區改造成果。依托“浙里未來社區在線”等數智化平臺組織開展線上宣傳活動,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日常運營管理,針對部分小區居民對物業入駐存有疑慮的情況,組織居民通過充分協商,規范物業引入流程,在物業選擇、管理模式、服務項目上形成一致意見。(省風貌辦 供稿 編輯 蔡璟瑾)
來源: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
|